很多中年朋友体检发现'颈动脉斑块'后,整天提心吊胆,生怕哪天血管就堵了。
其实这种担心不无道理——有些人刚开始只是偶尔头晕,后来慢慢出现手麻脚麻、记性变差,最后可能突然中风偏瘫。
遇到这种情况,西医往往让吃他汀类药物,或者建议做手术。但是我在门诊50多年,遇到很多患者反映,吃药后肝功能受影响,做手术又担心风险,斑块还是没有好转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其实,早在千年前,医圣张仲景在《金匮要略》里就记载过针对血脉瘀阻这类问题的治疗方剂和思路,其中桂枝茯苓汤加减思路在颈动脉斑块的治疗中有着特别的价值,到现在还是中医治疗这类病症的经典思路代表。
中医认为“血脉不通则痛,气血不畅则病”,颈动脉斑块的出现和气血运行不畅、瘀血阻滞关系很大。
但现在的颈动脉斑块患者,病情往往不只是单纯的瘀血问题,更多是“气虚血瘀、痰湿阻滞”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为什么这么说呢?
气虚无力:气能推动血液运行,气虚了,推动血液的力量就不够,血液流动变缓,时间长了就容易形成瘀血,堵在颈动脉里,形成斑块。这时候人就会觉得没力气,头晕。
血瘀阻滞:瘀血堵在颈动脉,血流不通畅,脑部得不到足够的血液滋养,就会出现头晕、眼前发黑的情况;血脉不通,肢体供血不足,就会发麻、无力。
痰湿阻滞:脾胃功能不好,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,就会产生痰湿,痰湿和瘀血混在一起,堵在血管里,让斑块越来越大,病情越来越重,还会让人觉得身体沉重,没精神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张仲景相关思路演化的调理方法,主要从“活血化瘀、化痰祛湿、补气通络'三方面入手,既能消除现有斑块,又能预防新斑块形成。
基础调理方(桂枝茯苓汤加减)
方剂组成:桂枝、茯苓、桃仁、赤芍、牡丹皮、丹参、黄芪、三七、山楂等。
方剂妙用:
活血不伤正:丹参、三七既能化瘀,又不会导致出血,适合长期调理。
痰瘀同治:山楂既能活血又能消脂,茯苓健脾祛湿,从源头减少痰湿产生。
补气通络:黄芪补气推动血行,桂枝温通经脉,让药效直达病所。
适合人群:体检发现颈动脉斑块,伴有头晕头痛、手麻脚麻、记性减退等症状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不同症状的加减:
头晕严重:加天麻、钩藤,平肝熄风。
手脚发麻:加鸡血藤、地龙,通络止痛。
血脂偏高:加泽泻、决明子,加强降脂效果。
血压不稳:加杜仲、桑寄生,调节血压。
案例分享
48岁的王先生,体检发现左侧颈动脉斑块(大小约3.2×1.8mm),平时经常头晕,右手时有麻木感,记性明显下降。他吃了半年他汀类药物,肝功能指标出现异常,不得不停药。
就诊时观察:体型偏胖,面色暗沉,舌质紫暗有瘀斑,舌苔白腻,脉弦涩。
调理思路:活血化瘀为主,兼顾化痰祛湿。
用方:桂枝、茯苓、桃仁、赤芍、丹参、黄芪、三七、山楂、天麻、鸡血藤等。
配合建议:低盐低脂饮食,每天快走40分钟,晚上11点前睡觉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调理效果:
1个月后头晕减轻,手麻发作减少。3个月后,头晕的情况基本上没再发生,胃口也变好了。继续巩固调理,半年后复查颈动脉超声,斑块缩小至2.1×1.3mm,症状基本消失,肝功能恢复正常。现在每年春秋两季都会巩固调理,斑块保持稳定。
重要提醒:
中医调理讲究辨证论治,同样是颈动脉斑块,有的人需要重点活血,有的人需要先化痰,还有的人要补气。如果用错方向,可能适得其反。
建议有需要的朋友,可以把近期检查报告、舌苔照片和详细症状发给我,帮你看看适合哪种调理思路。记住:早发现早干预,斑块是可以控制甚至缩小的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中鑫优配-辽宁股票配资公司-配资股服务-在线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