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脉】
沉微而不数,谓之寒厥;沉伏而数,谓之热厥。
注:这一句在后世被摘录入《古今医统大全·厥证门》中,在《伤寒论》335有“厥深者热亦深,厥微者热亦微。厥应下之,而反发汗者,必口伤烂赤。”的论述。
脉沉指明了其病位在里,且气血被闭郁在里,具体是什么闭郁的,就要看脉象的快慢了。《四诊抉微》:表寒重者,阳气不能外达,脉必先见沉紧“;”岂有寒闭腠理,营卫两郁,脉有不见沉者乎?“
寒厥的沉微脉,表现的是一种阳气虚弱,气血不足的征象,而其缓慢,正是外感寒邪加以正虚的复合脉象。
热厥的沉伏脉,表现的是一种火热亢奋至极,气机严重闭塞,气血不能外达,火极似水,当躁急,所以见数脉。
【因】
因虚,因痰,因热,因寒。
【证】
厥当分两种,次分五脏。
寒厥,为手足寒也。阴气胜则寒。其由乃恃壮纵欲于秋冬之间,则阳夺于内,精气下溢,邪气上行,阳衰精竭,阴独行,故为寒厥。
注:《素问·厥论》:前阴者,宗筋之所聚,太阴、阳明之所合也。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,秋冬则阴气胜而阳气衰。此人者质壮,以秋冬夺于所用,下气上争,不能复,精气溢下,邪气因从之而上也。气因于中,阳气衰,不能渗营其经络,阳气日损,阴气独在,故手足为之寒也。
按照丹溪和内经的解释,寒厥的气机逆乱体现在由于秋冬季节太过于纵欲,耗损肾精,损伤了肾精与肾阳,而这个时候又感受外来的寒邪,畅通无阻直直打击到脾胃和肾,当脾肾之阳气不足,其气化化生的能力就不行,就无法温暖经络,阴寒独行,所以手脚发冷。;又寒邪顺着经脉一路向上,郁遏本该上升的清阳,故清阳积于下,形成飧泻。
热厥,为手足热也。阳气胜则热。其由乃醉饱入房,气聚于脾胃,阴虚阳气入则胃不和,胃不和则精竭,精气竭则四肢不荣,酒气与谷气相搏,则内热而溺赤,肾气衰,阳独胜,故为热厥五心烦热,有小肠热者,有心虚而热者。
注:《素问·厥论》:酒入于胃,则络脉满而经脉虚,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。阴气虚则阳气入,阳气入则胃不和,胃不和则精气竭,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。此人必数醉,若饱以入房,气聚于脾中不得散,酒气与谷气相薄,热盛于中,故热遍于身,内热而溺赤也。夫酒气盛而慓悍,肾气有衰,阳气独胜,故手足为之热也。
发生热厥的人,体质应当是湿热的,这是阳上加阳的前提表现。而湿热体质的人,通常为酒肉过饱之辈,他们的脾胃运化是不行的,常常会滞住而形成一层厚厚的湿浊附着,这些是会化热的,化热就会耗伤胃阴,所以胃不和,进而补充肾精的来源不足,肾精自然也不足,进而四肢不能得到足够营养。
在这种体质下,湿浊壅滞中焦,湿与胃火共成湿热,所以形成了内热,故便赤;同时这种人又是肾阴不足的,有虚火,故会有五心烦热;如果有心火下移小肠的证型,一般是心阴虚与心火亢盛同出现,这种热就会伴随着情志
厥,亦有腹暴满不知人者,或一二日稍知人者,或卒然衰乱者。
皆因邪气乱,阳气逆,是少阴肾脉不至也。
肾气衰少,精气奔逸,使风促迫,上入胃膈,宗气反结心下,阳气退下,热归股腹,与阴相助,令人不仁。
注:《素问·厥论》:'少阴之厥,则口干溺赤,腹满心痛。'
《伤寒论》:'少阴脉不至,肾气微,少精血,奔气促迫,上入胸膈,宗气反聚,血结心下。阳气退下,热归阴股,与阴相动,令身不仁,此为尸厥。'
邪气乱,阳气逆,根本还是因为少阴不足,即肾气肾精不足。我们看到第三段,不难发现朱丹溪对于肾气乃至五脏精气的一个重要描述——稳态。肾虚导致精气不固护,所以外感邪气可以乘虚内侵,然后侵犯胃膈,导致心下的气机不行,搏结在心下,从而形成了上也上不去,下也下不来的尴尬局面,那就是所谓的清阳不升,浊阴不降。最后就有了阳气退下,热归股腹,翻译下来就是阳气升不了,下陷了,而堆积在下焦,形成局部热象,而最后就是四肢得不到阳气的温煦,再加以阴寒的干扰,所以人的四肢麻木不冷,厥冷。
又五络皆会于身,五络俱绝,则令人身脉俱动,而形体无所知,其状如尸,故曰尸厥。
正由脏器相乱,或与外邪相忤,则气郁不行,闭于经络,诸厥有痰如曳锯声在咽中,为痰厥;
骨枯爪痛为骨厥;
身直如椽为骭厥;
因醉而得为酒厥;
暴怒而得为气厥;
手足搐搦为风厥;
喘而狂走为阳明厥。此皆气逆之所为也。
注:尸厥一句为《素问·缪刺论》原文,在我的第一篇文章有阐述,不再解释
《脉因证治》精读+注释 1~2
痰厥细论病机,是脏腑气机不调,而化生水湿痰浊闭郁经络,导致阴阳上下不交的厥证。主要需要关注肺、脾、肾三脏,核心环节在于脾的运化不行,肺的宣降不行,肾的气化不行。最后这一块痰就堵在胸膈,让阳气上不去清窍,所以这个人就昏迷了,喉咙里似是有痰声。
骨厥:《灵枢·经脉》:'肾,足少阴之脉……是动则病饥不欲食,面如漆柴,咳唾则有血,喝喝而喘,坐而欲起,目䀮䀮如无所见,心如悬若饥状;气不足则善恐,心惕惕如人将捕之,是为骨厥。'
追究就是源于肾精亏虚、骨髓失养,肾气衰微导致气血阻滞于骨节,风寒湿邪乘虚而入,痹阻经络,使骨失温煦濡养。肾主骨生髓,肾虚则骨髓枯槁,气化无力,阴寒内生,骨节冷痛、爪甲干枯,甚则肢体痿废。
骭厥:《灵枢·经脉》:'胃足阳明之脉……病至则恶人与火,闻木声则惕然而惊,心欲动,独闭户塞牖而处,甚则欲上高而歌,弃衣而走,贲响腹胀,是为骭厥。'
骭厥为足阳明胃经经气逆乱,热邪壅盛,上冲清窍,扰动神明。阳明多气多血,邪热内炽则气逆上行,致躁狂奔走、腹胀肠鸣,甚则下肢僵直如椽。
酒厥:《证治汇补》:'大醉之后,忽然战栗,手足厥冷,不省人事,名曰酒厥。”
酒厥因酒毒湿热内蕴,痰浊蒙蔽清窍,气机闭阻。酒性剽悍,湿热壅滞中焦,上扰神明则昏仆不省,下损肝脾则震颤呕吐,久则气血耗伤。
气厥: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:'阳气者,大怒则形气绝,而血菀于上,使人薄厥。'
气厥由情志暴怒或元气虚衰引发气机逆乱。实证因肝气暴逆上冲,壅闭清窍;虚证因中气下陷,清阳不升,神失所养。两者皆因气机升降乖戾,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致昏厥肢冷
风厥:《素问·阴阳别论》:'二阳一阴发病,主惊骇背痛,善噫善欠,名曰风厥。'
其二阳一阴,乃太阳、阳明、厥阴,肝气郁滞,化风上冲,扰动胃气,致胃失和降,出现嗳气等,对应的是现代肠易激综合征等。
阳明厥:《灵枢·经脉》:'阳明之厥,则癫疾欲走呼,腹满不得卧,面赤而热,妄见而妄言。'
阳明厥乃阳明经腑热盛,燥屎内结,气逆上冲。热极生风则喘促狂躁,腑实不通则腹满不得卧。同时可以结合阳明腑实证的伤阴来理解,阳明热盛会伤到肝肾之阴,这便是伤本,最后如果没能得到及时治疗,可以发展到骨厥一类。
【治】
李法∶痰用白术、竹沥;
热用承气下之;
气虚补气,四君子;
血虚补血张法∶降心火,益肾水。
通血和气,必先涌之。
注:因已揭露,无非寒、热、虚、痰。李东垣为补土派的代表人物,他的学术观点主要还是围绕着中焦的枢纽进行,痰湿源于脾胃虚弱,主张以白术健脾燥湿为主药,辅以竹沥清热化痰。白术能“健中焦、化寒饮”,竹沥可“涤痰热、通经络”,两者配伍可标本兼顾,既消已成之痰,又绝生痰之源。
如有阳明腑实,那李东垣仍然会大胆使用承气汤,急下存阴之法,使热邪能解。四君子为李东垣补气补土的基础,这条方子健运脾胃、升发清阳,正是补虚以健脾化痰,健脾以升提下陷阳气的基础。
张子和是攻邪派的人物,对于汗吐下三法大胆使用,心火亢盛者,以黄连、栀子清心火;肾水不足者,用熟地、山茱萸滋肾阴,体现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”之理。又在气滞血瘀、痰饮壅塞的病人身上,大胆使用汗吐下,用瓜蒂散催吐痰涎,使“气血宣通,无复壅滞”,使血气得通,故得调和。
七、大头肿痛(附:蛤蟆瘟)注:指因感受風溫邪毒,壅阻少陽經脈引起的時行疾病。以發熱、耳下腮部漫腫疼痛為臨床主要特徵。这个在西医的诊断来说就是流行性腮腺炎了。【因】
阳明邪热太甚,故资实少阳相火而为之也。
湿热为肿痛,治之视其肿热在何部分,随结而取之,是天行也。
注: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'诸胀腹大,皆属于热...诸痛痒疮,皆属于心。'
《灵枢·痈疽》:'大热不止,热胜则肉腐,肉腐则为脓。'
《温病条辨》:'面目俱赤,语声重浊,呼吸俱粗,大便闭...此阳明温病也。'
阳明属胃和大肠,当降,少阳属胆和三焦,为枢纽,若阳明感受邪热,而其气因邪热而无法下降,那么就会横向两边肝胆,传入少阳,又影响了少阳枢纽的功能。枢纽是一个转和透的场所,这个场所不能执行功能了,那么少阳和阳明的热就只能愈发拥堵,越来越多。
湿热为阳明与少阳共病的常见产物。阳明燥热与少阳相火交蒸,湿邪受热煎灼,壅滞于经络,导致气血运行受阻,局部红肿热痛。
【治】
黄芩(炒) 甘草 大黄(煨) 黍粘子(炒) 芒硝;
阳明渴,加石膏;
少阳渴,加栝蒌根;
阳明行经,加升麻、白芍、葛根、甘草;
太阳行经,加羌活、防风。
注:这条方子有很明显的温病味道,但是仔细看又觉得和大柴胡汤很像。基础方:黄芩、甘草、大黄、牛蒡子、芒硝,能看出来这个是为了清泄阳明热又疏散风热和血热的方子。患者主诉一定会有腮腺炎的问题,这个时候也要帮他解决,这就是黄芩和牛蒡子的功能了,少阳相火受阳明热邪激发,郁而化火,助长湿热上壅。黄芩(炒)清泻少阳胆火,兼除阳明湿热;黍粘子(牛蒡子)疏散风热、解毒利咽,透邪外达,共为臣药,表里双解
八、霍乱注:以呕吐、泄泻、腹痛、小腿转筋同时发生为特点的病证,又称上吐下泻。因其病起仓卒,大吐大泻,烦闷不安,挥霍之间,便致撩乱,故名霍乱。【脉】
微涩,或代,或伏。
脉弦滑者,膈有宿食;
身却不热,为霍乱。
大者生,微迟者死,脉洪者热。
注:《脉经》:'脉伏者,霍乱。脉微而涩,或伏而散,或隐而伏,或大而虚。'
《病源》:'诊其脉来代者霍乱。又曰:脉代而绝者亦霍乱。霍乱脉大可治,微细不可治。“
《医通》:'脉伏,或微涩者,霍乱。脉长,为阳明本病。霍乱脉洪大,吉。虚、微、迟、细兼喘者,凶。'
涩脉,代脉,伏脉,都代表患者在大量吐泻后气、津两亏,而伤到血脉、阳气,故气血难以升发,所以又涩又沉。
《金匮要略》提到“脉滑而数者,有宿食也”,宿食停滞于胃脘或肠道,阻碍脾胃气机升降,导致中焦气滞。此时气机郁结不舒,脉道受气机壅遏而呈现“端直如琴弦”的弦脉特征;痰湿与气滞互结,推动脉气流动加快,形成“往来流利如珠”的滑脉
寒霍乱多因外感寒湿秽浊之气或素体阳虚,寒湿之邪壅滞中焦,导致脾胃升降失常,清浊相干。此时寒湿属阴邪,其性凝滞,易阻遏阳气,使机体无法正常化热,故表现为“身却不热”
【因】
其气有三∶一曰火,二曰风,三曰湿。
邪在上焦则吐,下焦则泻,中焦则吐而且利。
吐为暍热也;泻为湿也;风胜则动,故转筋也。
注:《伤寒论》382:'呕吐而利,此名霍乱。邪在上焦则吐而不利;邪在下焦则利而不吐;邪在中焦则既吐且利。”
邪气在上焦,那么上焦当下降的气机便遭到阻遏,广义上,应该将贲门纳入上焦,那如此便不下则上,所以就只吐不泄,上焦为阳位,属阳明胃经,故“吐为暍热”
邪气在中焦,为气机上下枢纽,如若上下不行,上的不上,下的不下,只能打道回府,则又吐又泄;换个思路,如若邪气在中焦损伤了脾胃,胃气不和,上逆则吐,脾气虚弱,下陷乃利。
邪气在下焦,多为寒湿,中伤脾肾,清阳不升,湿胜濡泻,故为泄泻。
暍属阳邪,易耗气伤津,壅塞上焦,迫使胃气上逆,表现为呕吐;湿性重浊黏滞,困阻脾阳,运化失职,水湿下注大肠,发为泄泻;风邪属木,主筋,与肝相应。吐泻过度耗伤阴血,筋脉失养,风邪乘虚扰动,引发肌肉抽搐
或因大渴而大饮,或饥,或饱甚,伤损胃气,阴阳交争而不和。
此为急病也,不死。如干霍乱而不得吐利,必死。
注:《医效秘传》:'湿霍乱者,上吐下利,所伤之物得以尽出而自愈矣。干霍乱者,上不得吐,下不得利,物不能泄出,拥闭邪气,关隔阴阳,烦扰扰闷乱,绞肠腹痛而死矣。'
《医述》:'干霍乱以其上不得吐,下不得利,则所伤之物不得泄出,壅闭正气,隔绝阴阳,喘胀而死者多矣。'
【证】
其状心腹卒痛,呕吐下利,憎寒发热,头痛眩晕。先心痛则先吐,先腹痛则先下,心腹俱痛,吐利并作。
甚则转筋,入腹则死,不然则吐泻。
干霍乱者,忽然心腹胀满,绞刺痛,欲吐不吐,欲利不利,须臾则死。
以盐汤大吐之佳。
注:《医宗金鉴》:'干霍乱证,欲吐不得吐,欲泻不得泻,腹中绞痛,俗名绞肠痧者,速用盐汤探吐。'
干霍乱又称绞肠痧,核心病机为秽浊邪毒闭阻中焦,导致气机窒塞、升降逆乱。胃主降浊,当邪气阻滞胃脘时,胃气本应上逆而吐,但因邪气闭阻过甚,胃气被郁遏于中焦,形成“欲吐不得吐”的病理状态;脾气不升则肠道传导无力。秽浊与糟粕壅滞于下焦,患者虽有便意,却因气机格拒而无法排泄,表现为“腹中绞痛、烦闷欲利不得”
外有冲恶,病同而名异。
注:急性食物中毒、机械性肠梗阻
【治】
五苓散治热多饮水,关上脉洪者,热也。宜清之。
理中丸治寒多不饮水,身不热者。
半夏汤治霍乱转筋,吐利不止。
身痛不止者,宜加桂枝汤。
半夏曲 茯苓 陈皮 白术 薄荷 桂枝 甘草
和解散治霍乱。
此条,内有所积,外为邪气所阻。甚用吐法,二陈汤。
和解散:川芎 苍术 白芷 防风
九、瘟病【证】
众人一般者是。
【治】
有三法∶宜补,宜散,宜降。
大黄 黄芩 黄连 人参 桔梗 苍术 防风 滑石粉 人中黄 香附子上神曲丸,送下随宜。
气虚四君子;血虚四物汤
痰,二陈汤;
热甚,童便作汤送下。
春夏不服麻黄,秋冬不服桂枝;
夏不服青龙,冬不服白虎。
注:出自《脾胃论》春夏不服麻黄:春夏阳气升发,麻黄辛温发散力强,易耗伤气阴秋冬不服桂枝:秋冬阳气敛藏,桂枝温通助阳,可能扰动闭藏之气夏不服青龙(小青龙汤):夏季炎热,青龙汤辛温燥烈,恐助热伤津冬不服白虎(白虎汤):冬季严寒,白虎汤大寒清热,易伐阳气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中鑫优配-辽宁股票配资公司-配资股服务-在线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