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 月尾声的流量漩涡里,# 爱康国宾体检 10 年未做癌症预警 # 的话题像一块投入沸水的冰,瞬间激起舆论的轩然大波。
当"别指望几百块钱的体检能帮你什么病都查出来"的回应在发布会上被丢出,这句"大实话"如同一记重锤,锤碎了公众对于"体检防癌"的信任,也激生了消费者难以平息的焦虑与愤怒。
7 月 18 日,北京执业律师张晓玲在社交平台发布公开投诉信,表示自己连续 10 年在爱康国宾进行体检,始终未收到癌症风险提示。而 2024 年被确诊癌症,病情已进展至晚期。这份迟来的诊断书,让她对体检机构是否"误检""漏检"提出强烈质疑。
据张女士介绍,从 2013 年至 2023 年,她连续 10 年在爱康国宾体检设于北京的分院进行体检,而 2022 年之前的体检,她的双肾的体检结果一直都是"未见明显异常"。23 年的体检报告中虽然有提示有"右肾钙化灶伴有低回声",但是爱康国宾体检并未告知她有患癌风险。
而当她拿着 2023 年的体检报告再次找到爱康国宾体检的医生进行解读时,对方仍告知她:"属正常范围,不需要任何处理。"
图源微博
没有预警的,还有"癌胚抗原定量"。这是抽血检查的一个项目,相当于体内的 "肿瘤信号兵"。一般来说,这个指标在正常范围内,说明身体暂时没有明显的肿瘤活跃迹象。张女士表示,这 10 年的体检报告中,她的"癌胚抗原定量"检测结果一直都在正常范围内,从来没有被告知有"患癌风险",对于她的肾脏和脊柱也没有发出"患癌预警"。
2024 年,张女士换了一家体检机构,检测出右肾异常,被建议到医院复查。同年 10 月,张她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被怀疑"右肾透明细胞癌",进行右肾摘除手术后,病理显示为"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"。
这种常见的肾癌,就像肾脏里长了恶性肿瘤。而张女士后面确诊的"肾癌骨转移"晚期,其实是因为肾脏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了骨骼,到了晚期意味着癌细胞在骨骼里广泛生长,治疗难度大大增加。
张女士此后咨询过多位专家级的医生,得到的回复都是:她所患的肾癌和骨转移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,如果能早发现早治疗,病情肯定不会如此严重。她认为,爱康国宾的失误让她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。
对此爱康国宾的回应是,在先后两次声明中进行了"癌胚抗原 CEA 的检测结果与肾细胞癌没有被认可的关联性"的科普,以及根据张女士的病理报告中的肾癌早期推断,在提供体检服务的十年间超声检测并无癌症迹象。
常规体检查不出癌症风险,是否存在漏检、误检?这不仅是张女士的疑问,更是千万体检者的共同关切。
每年一次的常规体检,就像是专为成年人打造的考试,读书时代考前焦虑成功转移。大多数人会想着在"考试前"临时抱佛脚,"考试"临头规律一下作息,早睡早起,健康饮食,嘴里嚷着"我要少吃点宵夜,要不然太胖了"," 我要早睡早起,要不然心率又有问题",但最终败给了日常习惯,败给了平时打工积攒下来的怨气。"上班已经很苦了,要不然就这样吧",然后在辗转反侧间反复纠结,反复横跳,真的要去检查一下吗?算了,检查一下求个心安吧。
祈求一切顺利,但成年人的世界哪有这么顺利。默默内耗的时刻、应酬灌下的酒、加班熬过的夜、压力催化的暴饮暴食、焦虑影响的长期失眠都会在体检报告上以另一种方式和我们见面。在结节、增生、尿酸增高、脂肪肝面前,BMI 超过 24 都得靠边站。
事实上,亚健康比我们想象中还要普遍。中国社科院曾在《人才发展报告》中指出我国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 76%,处于过劳状态的白领接近六成,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不足 3%。
据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发布的《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》显示,与 2014 年相比,2020 年我国成年人的超重肥胖率继续增大,分别增长了 2.3% 和 4.1%,力量素质仍然呈下降趋势。来自体检机构的抽样报告指出,在我国一些城市,前列腺异常、乳腺结节、骨量减少 / 骨质疏松、甲状腺结节等异常,检出率超过三成。
而当我们拿着"满江红"的体检结果询问医生,除了需要立刻治疗的病症,得到的回答就像喊口号一样:多运动,少熬夜,少生气,少点外卖。鲜少有人不清楚这些健康建议,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实在寥寥。"如果真能做到,也不至于成年还拿到这样到处飘红的结果"。
这一套流程总会让人精疲力竭,从焦虑参与"考试",到焦虑等待"结果",再到听医生讲差不多的忠告,然后又回到最初的焦虑。
另一方面,不敢直视体检报告的"脆皮打工人"又依赖这套流程给予我们健康的保障,没检查出大问题,松一口气;有问题早治疗早干预,还好有这一步。
这份复杂情绪的背后,其实是对自身健康缺乏信心。
现代社会节奏快,面对 KPI、Deadline、房贷、育儿等带来的压力,长期久坐、时常熬夜、缺乏锻炼、咖啡续命的生活习惯都可能成为健康的雷区。被压力和情绪包裹的我们,心里其实都清楚自己的健康状态并不乐观。另外,一些慢性病、老龄病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, "健康警报"似乎越来越近。
当打工人把健康的保障都寄托在体检结果上,而体检机构营销时称体检为"早筛利器",纠纷发生后却以 "技术局限" 辩解,难免引发消费者的焦虑与质疑。
7 月 30 日上午,爱康国宾召开媒体沟通会,集团 CEO 张黎刚说出了被称为公关灾难的一句"别指望几百块钱的体检,能帮你什么病都查出来"。
的确,体检不是万能的。团队体检多为单位选定的固定套餐,费用从几百到几千元不等,核心是发现问题后进行风险提示,再由专科医生确诊;而看病则是专科医生针对特定问题展开诊断和治疗,费用常达几千到几万元甚至更高,这一点我们相信公众也能够理解它存在的局限性。
但十年持续检测却换来一张癌症晚期的诊断证书,这绝不是一句 " 套餐价低 " 就能搪塞的。
近年来商业体检机构快速发展,以流程优化、体验舒适等优势成为公立医院的补充,加上单位体检普遍化,甚至成为 "好公司" 的福利标签。
而现代人工作压力大、亚健康普遍,卷生卷死打工人在借助体检这道第一防线守卫自己的身体健康,不仅依赖公司体检,更愿自购高价套餐或为长辈买单。
我们当然希望体检报告显示 "正常""健康""未见异常",但如果项目走过场、该检出的问题没发现,长期客户十年消费换不来一次有效预警,"未见异常" 四个字还剩几分可信度?
我们真正在意的是:体检费花得是否值得,会不会耽误疾病干预,会不会反而成了健康 "绊脚石"?一年一次体检到底有用吗?我们还能在繁复的体检报告中找到信任吗?
如今人们对健康愈发重视,选择体检机构的过程,实则是交付一份关乎生命与健康的信任。这份信任沉甸甸,重到容不得半点敷衍。
"体检有局限"不应该成为逃避责任的挡箭牌,而应该将其转化为提升服务的动力;"体检不是看病"不应该成为模糊责任的灰色地带,而应该通过规范倒逼机构更好守护健康。
疾病的发展涉及复杂的医学专业问题,爱康国宾是否对张女士的病情存在误检、漏检,以及应承担何种责任,仍需权威第三方机构或医疗纠纷仲裁机构给出专业判定。
但对于每个普通人来说,这次事件也在提醒我们,体检不是一劳永逸的 "健康保险",更不是逃避对自身健康关注的借口。
毕竟,没有什么比守护健康更重要的使命。
文字 / 肖邦
新媒体编辑 /cici
图片 / 视觉中国、网络
中鑫优配-辽宁股票配资公司-配资股服务-在线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